今天故事的主人翁是一位榮民伯伯,退伍前的夢想是馳騁沙場、馬革裹屍,退伍之後最大的興趣就是走到家附近公園,在公園棋盤前指揮著他的千軍萬馬,偶爾也贏點小錢。
最近幾個月來,伯伯卻發現走路時腳踝越來越不舒服,雖然二、三十年前一次車禍之後就常常扭到,卻從來沒有像最近這樣走路那麼卡,卡到連最喜歡去的公園都走不到了;到醫院照了X光才發現,唉呦不得了,好大一塊骨刺就長在腳踝前面!
為了盡早回到公園棋盤前運籌帷幄,伯伯決定接受踝關節鏡手術,將骨刺移除。
擺位
一般來說,麻醉以後人會往下拉,拉到腳可以露出來,患側的大腿後方墊高,讓大腿懸空;一般要讓腳是正的,還會墊一下屁股。
然後架個 Mayo stand,方便 scope 的光源、鏡頭等等物品的放置。 記得恩師陳沛裕以前會再架traction把踝關節拉開,但是架 traction 的壞處,就是 operator 必須站在病人的左邊或是右邊,側身操作而沒有辦法正對,所以漸漸地就改成了不用 traction,operator 站在腳底板的位置操作,也比較順手。
實際操作的時候,就用一個 peon 夾住 C- arm套做成的集水袋和襪套,用肚子頂著腳底板,一樣可以達成 dorsiflexion 讓關節鏡好看的目的。
鋪單的時候,多叫一個 8 碼手套,當作船型襪反包住腳底 ,更可以確保無菌。
手術入路
插針感覺碰到 TA tendon 的手感之後,就稍微往內側彎一點,有點繞過 TA tendon 的感覺,再往外側走。
基本上,沒有 traction, 針頭不太會有在關節內的感覺, 就是另一手扶在 Achilles tendon 後方, 感受打水時 joint 後方漸漸漲起來。
另一個方式是: 看 lateral side, joint 有沒有漲起來, 小刀按針孔, 劃開約 1cm (可通過 4mm scope)。
接著,利用 AM portal 插入 scope,注意觀察皮膚mark及光源投影,再做 AL portal。
踝關節鏡檢查
國外大師會教一種特別的手勢可以單單用一隻手就同時 hold 住光源 + 鏡頭 ,同時小拇指還可以頂在病人的腳上,但是我想可能真的是外國人的手比較大,我的手至少還差半截,所以東方人實際上操作起來還是像膝關節鏡那樣的拿法比較順手。
檢查內側的時候,可以用 probe 頂看看, 其實 deltoid ligament一般是很硬的。
內側也常常會看到一些充滿血管的 symovial tissue, 用關節鏡用電燒燒掉。
fibula 通常無法看清楚(常常會被 AI TFL, ATFL 等等雜物擋住),而通常是用 probe 去感覺到硬硬的。
AITFL 的 inferior band 常常是一個疼痛的來源,所以其實可以考慮將它清除掉,一般就是可以看到 Mercedes sign 的程度。
很多人有骨刺,大半是由於腳常扭傷、踝關節不穩定所引起的,而扭傷最常受傷的韌帶大多是 ATFL。所以我們也要順便檢查一下 ATFL 是否完好,如果畫面不順,或者是有些角度卡卡的,可以考慮換一下 70 度鏡,常常可以得到更好的視野。
骨刺清除
最後,當然就是把骨刺清掉囉。利用關節鏡專用Burr做完 tibia 前下方骨刺,並且測試 dorsiflexion ROM 是否改善。Burr 的時候, keep 足部 dorsiflexion,ankle anterior capsule比較鬆,instrument 比較好進去,也比較不會傷及神經血管;另一個重點是 Burr 盡量往病人後方,因為在關節鏡下重要的神經血管都在前方,也是一個保障安全的機制。
術後復健
術後的 X 光骨刺明顯的改善了,伯伯卡卡的感覺也改善很多,當然還是要配合充分的復健練習,才能夠恢復正常的行走。
希望伯伯接下來能規則配合復健,漸漸不靠拐杖,就能夠回到他最愛的公園棋盤前面。我留著一句話準備對他說:" 伯伯,將軍!"
注: 文中提及許多踝部關節鏡的手路體會,受教於花蓮慈濟醫學中心的無數無語良師,在此特別致謝、並致上最高敬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