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19年1月17日 星期四

小兒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:術後照顧

小朋友髖關節的發育不良 (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hip),算是小兒骨科常見的疾病;針對這個疾病的手術方式很多,慶幸現代科技及兒童篩檢進步,多半在疾病比較初期,就能夠帶小朋友來診。而針對疾病比較初期、卻必須接受手術的孩子,台大骨科多半是採行 Pemberton osteotomy 矯正切骨術,並且在手術後,包六個禮拜的石膏。

講解到這裡,十個爸爸媽媽有九個會問,那六個禮拜以後勒?

這就是我們今天的主題。



鋼針固定


一般疾病比較初期,髖關節並沒有完全脫位的話,我們會在術後六周左右,第二次請孩子入院,先拆除石膏,之後進入手術室拔除鋼針。

拔除鋼釘這個字眼聽起來簡單,事實上要乾淨俐落的執行,必須掌握幾個關鍵的技巧。

首先是,對一開始固定手術的鋼針,「方向」要十分熟悉;台大醫院小兒骨科,作為台灣小兒骨科界歷史悠久的傳統豪門,傳下來的手路基本上十分一致,每一次開槍的方向都有脈絡可尋的,我們就來複習一下矯正切骨術的時候,這兩隻 k pin 的走向吧!





一般來說,我們完成矯正切骨術,並且取一塊髂骨的骨頭做植骨之後,形式大致上會變成上圖。

為了要固定植入的骨塊,基本上會需要兩隻鋼針 (k pin)。




傳統上,我們都會用 c- arm 反覆確認 k pin 的 tip 沒有打穿髖關節。




確認之後,才會將 k pin 凹彎,剪短。





最後,為了不要讓小朋友覺得凸凸的,我們會把彎頭旋轉 180 度之後,再進行縫合。





微創鋼針拔除


所以回到正題,當我們了解了鋼針的打法,對於我們在拔除鋼針的時候,有莫大的幫助。一般而言,我們術後滿六周,要拔除鋼針的時候,可以藉由先前手術傷口的痕跡,判斷當時手術切口的位置,然後小朋友正躺、屁股後面會稍微墊高。




在比較瘦的孩子,我們甚至可以直接在皮膚外面,就摸到鋼針頭的位置:這個時候,第一個重點來了!不論體外摸到的位置在哪裡,基本上都要考慮到鋼針抽出來的軸向 (axis);如果傷口開得太偏腳側,常常會造成很輕鬆地找到鋼針頭,卻怎麼樣也抽不出來、或是抽的過程當中被皮膚、軟組織卡在路徑上的情形。

原則上,依照我們傳統以來的鋼針打法,最適合的拔釘切口就是在原傷口的最近端,大約 1-2公分。




劃開皮下的軟組織之後,伸入 wire twister,接下來的關鍵就是手感:利用器械的尖端代替自己的手指,去感受到鋼針的頭在甚麼位置。




當我們確實地感受到鋼針的頭的時候,第二個重點是,千萬不要急著把鋼針蠻力的抽出來!

還記得當初固定鋼針的時候,曾經有一個旋轉 180 度的動作嗎?這個時候,我們應該要做的事情是,wire twister 夾住鋼針頭,反向旋轉 180 度,讓彎頭翹出來。




此時,順著鋼針的軸向,就可以輕鬆地將鋼針抽出來了!


大家一起努力、讓跳刀更順利


其實,一開始拔還是需要一點時間去體會手感。

練習幾次之後,像這樣兩邊總 共 4 支 k pin 的拔除,15 分鐘以內處理完,就可以打電話問工頭,下一台接甚麼刀囉。





而今天分享這些秘訣,當然是希望自己的學弟們都能夠學會、並善用;早晚有一天,超越 11分鐘(我自己的紀錄),相信優秀的學弟們都一定做得到!